根据媒体报道,因为“人体蜈蚣”“三面女孩”等雕塑引发争议的云南丽江“荒野之国”文创园区发布声明致歉,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拆除。
结果看似已明,尘埃却并未落定。如果说此前的舆论风波还是部分对园区雕像“观感不适”的网友对园区的质疑,如今的矛盾却成了两派网友之间的争辩:一派网友认为雕塑怪诞恐怖,支持对争议雕塑的举报和拆除,而另一派却惋惜这些“脑洞大开”的作品,反对因有人质疑举报就拆除的做法。双方观点泾渭分明,甚至发展至互甩“高帽”:一方认为这些雕塑“戕害未成年人”“文化入侵”,另一方则声讨对方“扼杀创意”“审美霸凌”。
不管声量多大、帽子多高,互联网上唇枪舌剑的对立双方中,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去过现场,依据不过是最初引发争议时的几张照片、几段视频。但不少人在发布这些照片和视频时,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,将这些影像进行了调色处理并配以特殊的音效,让其观感更符合自己希望表达的倾向。“荒野之国”园区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今年6月发布的一则视频下方最新的留言颇能佐证这种“加工”带来的效果:有网友称自己“从诡异的视频来的,但看了这个宣传片,觉得还挺不错的”。
此番争议雕塑的去留之争,折射出如今互联网上许多流量很高但观点对立内容的基本传播模式:先抛出暗藏倾向的内容“带节奏”,搅浑网络舆论,挑动双方观点对立,实现的是自己博取流量的目的。被这些内容带动观点、裹挟情绪的网友们,则往往容易深陷其中,因为没有真正了解,只能“抛开事实不谈”,随意上纲上线,将一些本来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,转变成空洞、泛滥而宏大的争论,甚至延伸至现实中的相互举报和人身攻击。
“人体蜈蚣”该不该拆?答案或许很简单,作为一个对外收费营业的文创园区里陈列展示的内容,这些雕塑的形象和内容只要不违法,没有明显违背公序良俗,就不必过多干预,市场自然会决定其去留。
纵观艺术发展历程,无论是中国的写意水墨还是西方的厚重油彩,无论是从精雕细琢的学院派到抽象扭曲的立体主义,特别是近现代的达达主义、超现实主义,艺术创作总在打破常规、颠覆认知,当代艺术表现往往更显得夸张、颠覆乃至荒谬。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,无法统一也不必统一,不同流派都有其拥趸,也不乏否定甚至厌恶者,面对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,需要更加包容。
此番备受争议的作品被放置于收费的文创园区内,喜欢与支持的观众完全可以“用脚投票”,购票参观,获得精神享受之时也实打实地促进文旅消费,鼓励更多创作;而对此感到恐惧不安、担心“吓到孩子”的观众不去就罢了,毕竟这里不是免费开放的公园,又远离当地核心景区,更不是必须带着孩子前往的教学点。如果这些作品能够获得足够支撑其中创作与维护的观众,即便小众,又何妨让它存在?如果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符合全网要求、被全网审视,那我们将失去多少有个性、有想象力的作品?
而将带有自己明显偏好的小众艺术创作再辅以滤镜、配乐放到互联网上,挑动对立、争取更多人的“审判”,这种“带节奏”的方式除了博取流量,绝不是维护社会公正,也不能促进审美进步。理性地看待这样的争议,审慎地防止被卷入流量之中,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基本的尊重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