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落下帷幕。这场思想的盛宴暂告段落,但文明的对话永不落幕。回望此次大会,有三个关键词尤为凸显。
首先是 “破壁”。长期以来,在部分西方叙事中,中国常被简化、误读,甚至刻意扭曲,导致了“两个中国”的认知困境:一个是复杂真实的中国,另一个则带着刻板印象滤镜的中国。这正是为何许多外国友人亲临中国后,往往感慨所见与所闻大相径庭。而这堵由偏见与信息差构筑的认知高墙,短期内难以瓦解。
世界中国学大会的意义,正是汇聚了一批专业的“破壁者”。他们深耕中国研究,以其学术素养与影响力,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外界对中国的认知。尽管一两次会议无法瞬间推倒高墙,但只要持之以恒,让理性的声音不断汇聚,就一定能在这堵“叹息之墙”上凿开裂痕,透进光亮。
第二个关键词是 “贯通”。会议期间,我与一位美国学者交流。他坦言,曾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——是汉学家,还是中国学学者?本届大会让他豁然开朗:汉学聚焦古典中国,中国学深入现代中国,二者血脉相连,不可割裂。
从大会名称便可窥见其主旨,贯通“历史中国”与“当代中国”,探寻文明基因与现代路径之间的深层逻辑。今日之中国,其答案不在短短几十年,而蕴藏于五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之中。缺乏这种贯通古今的视野,便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中国。
第三个关键词是 “跨界”。本次大会堪称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狂欢。汉学家、政治家、哲学家、历史学家、翻译家、作家济济一堂,背景各异,却共同聚焦于中国。可以想象,当这些顶尖头脑相遇,会激荡出多少智慧的火花。
我曾在浦江游船上,目睹一位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与一位印度史专家相谈甚欢,共同探讨“道”与“梵”在宇宙本体论上的异同。这样跨越文明与学科的对话,正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魅力所在——我们不仅在理解中国,也在为全世界寻找共通的智慧,其成果必将惠及全人类。
三日会期短暂,两年等待漫长。期待下一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继续进化,带来更多精彩。更重要的是,老友们能够再度相聚,在2027年共赴下一次思想盛宴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